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17年以来,江苏省纪委贯彻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聚焦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探索出以“阳光扶贫”保障精准脱贫新模式。监管系统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乡村,初步实现贫困户“不落队”、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
精准甄别,不再“雾里看花”
打开徐州市贾汪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精准扶贫我监督”“我的资金我知道”等栏目依次排列。马庄村现有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党委书记孟国栋定向帮扶1户贫困家庭。“每一笔收入均详细记录,要得到群众认可。”孟国栋说,按照人均年收入6000元标准,再经过一番努力,这户家庭今年就可以脱贫。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三大关键。“‘扶真贫’,难在精准甄别扶贫对象。”贾汪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袁邦友介绍,“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库涵盖户籍、车辆、社保、住房、低保、优抚、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等信息,“谁是真贫,谁是‘李鬼’,一比对便知”。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徐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占到全省的24.6%。“依托‘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帮扶对象全覆盖核查、帮扶资金全口径监管、帮扶项目全流程固化、帮扶工作全过程留痕、帮扶责任全方位监督、帮扶情况全社会知晓、帮扶异常全天候预警。”徐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董向阳介绍,首轮比对发现存疑信息6.2万条,逐一实地核查,及时核减调增。
数九寒冬,基层干部奔走在扶贫一线。涟水县周集村党支部书记张青海正在村委会整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去年5月,县里核查该村建档立卡信息时发现2条存疑信息,查实后,他作为第一责任人被处分。
时隔大半年,张青海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以往除了村干部入户走访、群众监督举报,的确尚缺乏客观有效的核查手段。现在有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真正理解到‘精准’二字的深刻内涵”。
全程监管,压实扶贫责任
涟水县交通局帮扶干部马卫江打开“阳光扶贫”APP,首页第一个栏目是“我的帮扶”。点开“走访档案”,他到帮扶对象家里走访的现场照片映入眼帘。
淮安规定,全市4.49万名帮扶责任人须按季度开展入户、入村和项目走访,通过“阳光扶贫”APP采集录入动态信息,全程纪实帮扶轨迹。“消除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扶贫工作‘脱虚向实’。”淮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晓雷表示。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以来,基层发生了可喜变化:主体责任压紧压实,扶贫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扶贫过程更加透明,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干部作风持续优化,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思想观念加快转变,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切公开透明,各方面的气也就顺了。”1月21日,省纪委法规室干部宋福波结束了两年帮扶工作。过去一年,他切身感受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以前村民围着一片荒地纠结,现在借助扶贫项目建成近300亩种植园。”宋福波坦言,扶贫资金怎么用、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成效,群众全程参与监督。
前不久,滨海县滨淮镇双建村低保户李加明将两面锦旗送到县纪委和县扶贫办,感谢低保金失而复得。原来,基层干部收到举报,反映李加明有房有车,在未核实的情况下就取消其低保资格。县纪委查明情况后,及时立案处理相关责任人。“既要及时发现和查处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违纪违法问题,也要对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等行为严肃问责。”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小红表示。
因地制宜,完善基层治理
有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一系列实时帮扶数据支持,各地考量扶贫工作成效主要看事实和数据,彻底改变了以往“开会听汇报、书面看成效”。
春节临近,灌云县四队镇兴四村村民徐贯洋已早早开始准备。在县人大扶贫工作组帮扶下,徐贯洋住上亮堂堂的新房,靠畜禽养殖顺利脱贫。通过“一户一策”、产业扶贫等,灌云县2.8万名低收入群众顺利脱贫。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上线前后,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的监督方式也大不一样了。“以前是根据举报线索去查处,事后监督。现在先谋划制度设计,理顺流程,然后把责任落到职能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把监督嵌入到扶贫工作全过程。”连云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海涛表示。
建档“准入”制度完备,脱贫“准出”核查同样严格。宿迁市纪委派出35个检查组,对被列入2017年宣布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宣布达标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进行监督检查。“防止‘账面脱贫’‘数字脱贫’。”宿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桂琴表示,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群众检验、历史检验。
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江苏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试点先行、渐次推开,今年“阳光扶贫”监管将与村务监督、“三资”管理、社会治理相结合。“让‘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不仅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平台、监督执纪的有效载体,还成为完善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常州市武进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徐萍介绍,将与“村务卡”、“e阳光”、农村产权交易等有机融合,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