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从一名大学青年法学教师成为监察干部。时光如梭,一转眼,我干纪检工作已近30年,几乎全部是从事执纪审查工作的经历。这份事业越干越有滋味,收获和感慨也越来越多。
当年调动,许多师长不解:“小李啊,大学教师,身份‘光鲜’,前途可期,现在要放弃,你想好了吗?”我颇不舍地说,从学法律到教法律,我理解了规则的严肃,纪律和法律都属于规则,守护规则,是我的愿望。
守护规则,需要艰辛的付出。记得有一年有个案子办得很艰难。那年1月3日,我与同伴要到千里之外的川东北某地收取一份关键证据。时值当地罕见大雪。凌晨两点,我们冒雪赶到当地,所在招待所连热水也没有,又冷又饿。那天的谈话笔录,我用冻僵的双手,写了整整70页。
这30年查了多少案子,自己也没统计过。时常有同仁问我:“你突破案件的窍门儿是什么”?也经常有人问我:“执纪审查,既艰苦又得罪人,甚至还冒风险,你有过动摇吗?”
其实,审查谈话,绝非仅凭口才就能让一个个审查对象缴械投降。守护规则要面临许多挑战,更需要担当和情怀。执纪审查,不仅要让违纪者受到处理,更要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在对一名省管干部进行组织审查时。事前,此人长时间周密谋划,多次组织“高级智囊团”情景模拟,自以为天衣无缝。胸有成竹的他,与专案组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对峙与周旋。
正当案件僵持不下,大家信心动摇时,我组织召开案情分析会,要求大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方向问题,即审查对象到底还有没有严重违纪乃至违法问题?二是方法问题,既要“读懂”现有案情,更要“读懂”审查对象本人,才能理清思路,找到对策。
在之后的谈话中,我讲述“别人的故事”。从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兄长、一个公民、一名党员、一位领导干部的不同角度,全方位为他描画立体形象,入情入理分析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柔软的地方,拨动心弦的话语才能打开紧闭的心门。知道了政策和出路,才能主动配合组织审查。这次谈话让他感慨万千,最后诚恳地表示,为自己犯下的错和给组织审查造成的障碍认错并交代自己的所有问题。
多年的执纪审查,我深深体会到,这门工作需要技巧,更需要堂堂正正!我们要以邪不压正的一身正气,唤醒审查对象的良知。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案件,都要严守规则,让每一个违纪者受到恰当的处理,让每一个案件的查处取得良好的政治社会法纪效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另一起需要向某著名高校一名教授了解情况的案件中,这位名头不小的教授对机关干部有些偏见。先前去谈话的同志,几次都被他“教育”一通后挡了回来。
为避免调查取证陷入僵局,那天的谈话,我们没有与对方谈案情,而是与他“专心”聊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三个多小时耐心的对话,终于改变了这名教授的印象。“之前我武断了,我向前面来过的同志道歉。您有什么问题就直接问吧,我一定不掩饰、不隐瞒。”
案件顺利办结,也改变了这名教授对执纪人员的看法。几年后,他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推荐学生报考了四川省纪委。
2014年10月,党中央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四川省委把彻查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有幸参与此案的调查处理,被任命为省委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专案组成员、调查一组组长,克服大量困难,研究解决了许多从未遇到的难题。全案的查处,取得了上级满意、被处理人服气、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的良好政治、纪律和社会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进入新时代,有幸投身于这份事业,作为纪律的守护者,我越干越有滋味,越干越有信心和底气——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持续反腐惩恶,必将换来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纪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 李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