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实践证明,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只有把对党负责和为民尽责统一起来,把坚持大政方针和通达村情民意统一起来,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扶贫开发才能真正成为为民、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首先,要带着一颗真心去扶贫。帮扶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行为,更是代表党和政府对坨关怀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怀着一颗爱民敬民的心去开展扶贫工作。具体表现在走访困难户时,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况,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认真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对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等情况,认真进行了解记录。要将群众当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工作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
其次,要带着一颗明白心去扶贫。做到有针对性,扶的是真贫。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通过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如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人是否病、五看有没有读书郎,这些都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此外,由于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需要我们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最后,要带着一颗责任心去扶贫。实行精准施策,做到真扶贫。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帮扶措施。一是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助。二是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能力,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之早日摆脱贫困。三是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能力。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多鼓励贫困户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