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时令很快就要到立秋,骄阳依旧强硬地炙烤在红水河两岸。红水河上游的天峨县此时正迎来了珍珠李丰收的季节,一串串紫色的李子沉甸甸挂满枝头。天峨县委书记韦桂元整个8月几乎都奔走在果地里,看哪块地的果子品质最佳,哪个村的销售最好,哪个乡镇的潜力最大。
从2011年就任天峨县委书记以来,韦桂元带领新一届县委班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珍珠李为代表的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发展模式成效已然突显,成为天峨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强大助力。一提起县委书记韦桂元,天峨的果农都说:这个书记好,和我们是心贴心的!
共产党员
韦桂元与天峨的缘分,要从1998年说起。当年8月,在一次下乡途中,韦桂元腰间别着的BP机——这几乎是当年贫困山区干部唯一的移动通讯工具——显示了一条信息,要求他迅速赶到地委组织部接受新的任务。韦桂元已经在老家东兰县两个乡镇担任过党委书记,虽然信息里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但他大胆猜想,组织上也许要重新安排他的工作了。
果然,这是韦桂元仕途的一个新起点,他被提名为副县长候选人。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从此离开家乡,前往更为偏远的天峨县。很快,一辆吉普车拉着韦桂元和其他几位将要在天峨县担任县领导的同志出发了。要进入天峨,必须经过南丹县龙王坡。当时两县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爬到龙王坡,回头望天峨,多少英雄汉,眼泪流成河。吉普车开到龙王坡,再也爬不上去。韦桂元等几个堂堂的“县官”只好下来推车上山。天热路陡,个个大汗淋漓,加上吉普车的尾烟突突直冒,人人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用手抹一把汗,几条印子就刻在了两颊。大家相互看了一眼,笑得前仰后合。
到了天峨,展现在韦桂元面前的县城是一幅多么艰难的景象!县城只有四盏路灯亮着,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二三个冷清的小摊铺,顾客寥寥,店老板坐在矮小的马扎上,寂寞地打着深长的哈欠;红水河穿城而过,河沿上全是怪石乱草。县里的同志很快让韦桂元听到了第二首顺口溜:小小天峨县,三家米粉店;县长骂老婆,全城听得见。
困难,重重的困难压在这几位新来的同志身上。可是,困难并不能吓倒坚强勇敢的共产党员,韦桂元下定决心:“组织安排我到天峨工作,我就要扎根下去。”
但是,人们并不轻易相信他们肯在这个穷苦的小地方真正扎下根,人们认为,这些外来的干部不过是把天峨当作跳板,干几年找个机会就调走了。在县人大的选举会议上,40多人投了韦桂元的弃权票。韦桂元感到委屈、难过。他认真思考,觉得必须打消这样的顾虑,才能让同志们信任自己,才能凝聚起大家的力量。韦桂元想到做到,第二年,他把妻子和孩子接了进来,真正把家安在了天峨。有人不认同他的做法,他就解释:“古话讲成家立业,我不把家安在这里,怎么干事业?”
韦桂元把自己交给了组织,把家也交给了组织,然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天峨的干部群众对他刮目相看,心生信服。人心齐,泰山移。韦桂元带着干部东奔西走调查研究,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分管的工作迅速有了起色。
2002年,组织上看到韦桂元的表现,在做换届的人事方案时,打算让他担任天峨县委副书记。可是,没多久,市委书记专程赶到了天峨。一见到韦桂元,市委书记说:“桂元,因为工作需要,组织上要让你官复原职。”原来,几名拟任天峨县副县长的人选都是新面孔,为了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要让韦桂元留任。市委书记问:“对你的岗位进行调整,你有什么意见?”韦桂元果断回答:“我是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
就这样,韦桂元在副县长岗位上继续干了两年,2004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再任用为县委副书记。此后,韦桂元历任天峨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对于组织上的工作安排,韦桂元从不讲条件,从来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唯一的选择。
移民中坚
进入二十一世纪,只要一提起天峨,必定离不开龙滩水电站,离不开库区移民。
2001年7月1日,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在建时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电站主体工程开工。两年多后,龙滩大坝拔地而起。高峡出平湖,桀骜的红水河在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努力下变得温良恭顺,成为造福人类的宝贵资源。
为了这项重大的工程,库区群众必须做出奉献。龙滩水电工程移民涉及广西和贵州两省区数万人。其中,库(坝)区淹没涉及天峨县8个乡镇38个行政村174个村民小组29035人。这意味着,约占天峨全县人口五分之一的库区群众将离开故土,举家迁移。
从2002年起,天峨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库区移民的搬迁安置。要让库区三万群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乡土,其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难以想象。搬迁安置工作起步之初,干部们走进村庄向群众递上带有过滤嘴的香烟,往往会遭到拒绝和白眼,许多群众带着情绪说:别想拿一支香烟就收买我们!
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天峨采取了超常规的做法。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之首,举全县之力推进搬迁安置工作。
韦桂元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全县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坡结、下老等乡镇都是他的联系点。韦桂元从一开始就知道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苦干实干。他甚至发明了“两个泡理论”:做好搬迁安置工作,一靠宣传政策嘴巴起泡,二靠扎扎实实办事脚板起泡。
韦桂元最为人称道的故事发生在2004年。库区一些移民担心乡镇干部宣讲的政策有变,点名要韦桂元出面解释。韦桂元赶到现场,群众拦住他,要他当街答话。韦桂元一看,街区人头攒动,稍有不慎极易引发骚动,便要群众派出代表,进入乡政府会议室面对面交流。好不容易进了会议室,群众代表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时间过去了很久,韦桂元起身上厕所,群众以为他要开溜,连忙也跟了进去。韦桂元说:“你们放心,我不会跑的。”群众不信:“没把话讲清楚之前,你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见此情形,韦桂元心知,必须要有个解决的办法。从厕所出来,韦桂元对着群众大喊:“乡亲们,大家要我当众解答,那就到乡政府的操场,我们去阳光底下,正大光明地说话。”那一天,韦桂元不厌其烦,逐一解答群众的疑问。等到群众满意而归,纷纷散尽,韦桂元早已口干舌燥、满嘴冒烟。
历经千辛万苦,天峨移民的搬迁工作总算完成了。县委及时调整部署,决定工作重心由“搬得出”向“稳得住”转移。一个个干部投入到了为移民建房修路、供水供电的新任务中,进村入户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008年夏,坡结乡纳构村刚接通的自来水停了,正在这里与村民“三同”的韦桂元扛起管钳,用塑料袋装上六个馒头,别在腰间,带着另一名干部沿着近十三公里的水管排查原因。有的水管架在山头,连路都没有,两人只好一手拖着工具,一手抓住灌木杂草攀登。大约到了上午11点,韦桂元突然发现,腰间的塑料袋不知什么时候被豁开了一道口子,六个馒头只剩下了四个。他赶忙招呼同伴坐下来:“休息一下,先把中午饭吃了。”同伴心里有些担忧:“这么早就吃,怕是挺不到傍晚下山。”韦桂元劝他:“再不吃,恐怕连这四个馒头都没有了。”两人会心一笑,就着山泉水,大口吞了起来。
正是有了如此动人的经历,韦桂元不管在哪一个岗位,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库区三万移民。后来担任县委书记,韦桂元还主导推出一套“组合拳”,全县规划了108个移民新村,实施移民“人均一亩,户均一项”产业发展计划,在移民乡镇建设增收示范项目,推进移民工作进入“能发展、能致富”的新阶段。在天峨向阳镇这个拥有1.3万库区移民的搬迁大镇,珍珠李连片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成为全县“三特水果”的核心区、示范区。移民群众自发建立合作社,“山上桃李芬芳、水里鱼鸭成群、家家户户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已具雏形。为了给库区移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向阳新集镇历经9年建设,商贸、金融、卫生、教育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文化站、科技活动室、文体广场、敬老院各种服务保障机构完善齐备,成功入选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爆发出集聚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
县委书记
2011年,又是换届之年。
韦桂元已经在天峨工作了十三年。“喝天峨的水,吃天峨的饭,就是天峨的汉。”韦桂元已经完全融入天峨,他的家在这里,人在这里,心和灵魂也在这里。
是年5月,韦桂元获得新的任命——天峨县委书记。他为自己得到组织的认可、为继续留在天峨而高兴,但他也心生紧张,岗位的变化意味着责任的变化,从县长转为县委书记,肩上将担负党的重托,担负天峨十几万群众的期盼,那将是责任更为重大的奋斗!
十几年过去,天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龙滩水电站为这只“天鹅”插上了一翼翱翔的翅膀,但库区三万移民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县十几万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仍然迫在眉睫。摆在新任县委书记韦桂元面前的,是山区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现实,是县域经济主要依靠水电工业的单一现状。
这位新任县委书记冥思苦想,思索着天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他越想越觉得形势严峻,越觉得责任重大,“新官”的喜悦转瞬即逝,压力带来的紧迫感阵阵袭来。
“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至于‘路’,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韦桂元在学习中看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深受启发。他召集县委班子成员开会,鼓励大家“头脑风暴”,讨论天峨摆脱贫困的发展大计。有的同志说,天峨是广西的“省尾”,既不通高速公路,也不通铁路,首先要把交通设施搞好。有的说,龙滩水电站已经发电,天峨应该围绕水电工业延伸产业链……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韦桂元边听边记,内心荡漾着感慨和激动的波澜:虽然大家的意见很多元,但同志们心里想着的都是发展、发展、发展,这是多么可贵的一股干劲!会议最后,韦桂元说:前几年,我们天峨为了服务国家战略,为了保证龙滩电站顺利开工建设,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库区移民的安置稳定上。现在,我们必须把思想转到发展上来,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加快发展上来,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这是我们这届班子的责任,也是我们这届班子向人民群众的历史交代!
那次会后,天峨县委班子的成员各自带上一个组,分赴各乡镇调研。山高,就一步一步爬上去;水深,就搭乘小渔船渡过去;不通汽车,就搭群众的摩托;连摩托也不通的地方,就迈开双腿走……群众看到县领导走进自己的寨子,激动万分。韦桂元步行十公里走进纳直乡那里村冉里屯调研,村民班华刚拉住韦桂元的手,一定要拽他到家里吃顿饭。可是家里穷,班华刚要把刚下蛋的母鸡杀了招待县委书记,韦桂元赶忙夺走了他的菜刀,实在拗不过,只好同意他煮了两个鸡蛋。
几天后,大家带着调研报告回到县委。虽然因为连续作战还带着一丝疲惫,但脸上的泥土不能阻止眼中的光芒,工作的艰辛不能阻止内心的渴望,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跃跃欲试了!
调研过后,天峨县委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他们在规划中提出,天峨是林业大县、水电大县、移民大县,优势在山、优势在水、优势在生态,后劲在旅游。“十二五”期间,天峨要创建“一城、两县、三乡、四基地”,并始终把“生态”二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围绕这个总体思路,县委大手笔谋划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旅游工程。规划制定后,有的干部心存疑虑,认为从生态要发展速度慢、见效晚。韦桂元在全县干部大会上高声疾呼:“我们必须跳出龙滩看天峨,实事求是地看到天峨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天峨必须走生态发展和绿色崛起之路,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我们这一届班子,一定要坚持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即使牺牲这一届党政班子的显绩,也决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这位47岁的中年人,肩负着组织和人民的重托,跳上天峨发展的这架马车,坐在了驾辕的位置,绷紧着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要领着这架马车继续走向前去!
农民书记
韦桂元深知,在天峨如此贫困落后的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就如同在漫山遍野的杂草荆棘中开路,唯有干在实处,才能摆脱贫困,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天峨穷就穷在农上,富也只能富在农上。”韦桂元决心从生态农业上破题。
怎样才能提升天峨农业,“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韦桂元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个方法论,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他早就走遍了天峨的乡镇和行政村,甚至走完了90%以上的自然屯,被誉为天峨的“活地图”。但是,这是他任县委书记后的新步伐,他要再次将自己的足迹印在红水河两岸,向群众问需,更要向群众问计。
“天峨不缺农产,缺的是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带动‘农产’变成‘农业’。”脚板底下出思路,韦桂元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珍珠李迅速进入了韦桂元的视野。这是一个天峨自己选育的水果品种,由于水果串状结实,果实成熟时细小浑圆,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挂在枝头,便因此得名。韦桂元发现珍珠李时,珍珠李不过是一些村民聊以打发小孩的零食,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但韦桂元恰恰看中了珍珠李依赖天峨独特生态环境所形成的特有品质和口感,这与天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高度契合。经过论证,韦桂元认为珍珠李具有极大的潜力,完全可以成为把全县生态农业引向深入的敲门砖、铺路石。
具体实施当中,韦桂元是谨慎的。他选择了珍珠李、核桃、毛竹、油茶等多个品种,在不同的乡镇进行试点。试点的结果让韦桂元喜出望外,珍珠李、核桃、油桃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搞几个特色农业示范工程,把珍珠李、核桃、油桃、毛竹、油桐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带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一个具体的蓝图展现在韦桂元的脑海里,他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天峨县委作出决定,要求县乡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发动群众种植特色水果、特色林木。可是,群众是注重实际的,他们不光要听“唱功”,更要看“做功”。韦桂元便带着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宣传、发动。
八腊乡的果农张近雷看到县委书记如此用心,心里燃起了希望,打算借十万元种植珍珠李。没想到,张近雷的妻子害怕亏本,坚决不同意他的想法。张近雷不甘心,想再跟老婆磨一磨,没想到把老婆惹急了,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通,甚至还放出话来:我背不起这么大的债,你要是借钱亏了本,我就跟你离婚!
韦桂元听说了张近雷的遭遇,专程赶到八腊为他打气,并给他的家人做思想工作。县委书记亲自登门,而且道理讲得透彻,张近雷的妻子才松了口。如今,珍珠李每年给张家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张近雷在老婆面前有了骄傲的底气:“要不是我一定要种,哪能有现在的样子?”张近雷的妻子则回呛一句:“你莫给自己带高帽子,还不是靠韦书记?”
六排镇的韦家洞屯原来叫做“围家洞”,四面的大山名副其实地把这个屯“围”在谷底。屯里的老人说,村里的人没有大出息,就是因为被围住了。于是他们把屯名改成“韦家洞”。2012年,韦桂元走进韦家洞,从此村前屋后种满了果树,2014年全屯人均收入达到6650元,成为全县收入最好的自然屯之一。村里的老人无不自豪地说:尽管我们屯没有一个人姓韦,但是韦家洞这个名字改对了,那是因为跟县委书记一个姓啊!
示范的作用就是最好的动员。短短几年,种植珍珠李、油桃等特色水果在天峨蔚然成风。八腊乡五福村的果农田晏榕承包山地连片种植珍珠李,一年产果15万公斤,进账50多万元;向阳镇加朗、和平等村屯几乎家家户户种水果,山坡上全是连片的桃李。天峨的特色水果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60万亩,年总产值达到2.6亿元。
韦桂元也有了更加宏伟的规划,他要让天峨的生态农业既上规模也上档次。县委因势利导,提出了大力发展“三个百万、两个六十万”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路。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群众提供科技服务,打造品牌。一大批农产品先后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珍珠李等7个品种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2015年8月,分上下两层只装108颗珍珠李的简易礼盒在南宁市场上售价超过120元,天峨果农惊呼:珍珠李卖出了珍珠价!
生态农业让群众得到了好处,有的农民不仅还清了多年的欠债,手里还有了余钱,破天荒地在银行里开设了账户。贫困压抑他们太久了,这是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生活!善良的群众心里是怀着感动的,每到采摘的季节,他们不忘邀请挂点的干部到村里尝一尝新熟的水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韦桂元大多婉言谢绝。明着请不来,群众就耍起了小聪明,他们给韦桂元打电话,说水果卖不出去就快烂在地里了。韦桂元心急火燎地赶到地头,才发现群众跟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无奈,韦桂元只好温和但明确地批评他们:“你们可不能这样。”可是群众不但不接受,反而“反唇相讥”:“你是全县的县委书记,难道就不是我们农民的县委书记?领导喊一句你要去,难道我们农民请你,你就不来?”韦桂元被反驳得语塞,只好哈哈大笑。
于是,不知不觉间,“农民书记”的称号在天峨传开了。韦桂元听到这个称呼,内心的惊喜和惶恐杂糅在一起。他说:“我们才做了这么一点工作,群众就给这么高的荣誉,让人受之有愧。中央一直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我们每年都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才能对得起群众的感情!”
清廉干部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有为民的情怀,务实的精神,更要有清廉的品格。”任县委书记的第一天,韦桂元就向自己的同事表明了态度。他要求党员干部把清廉作为一条“标配”,养就为官从政的浩然正气。
正人先正己。韦桂元给自己的亲人约法三章:不许在天峨经商,不许打着自己的旗号办私事,不许接受他人的请托。
韦桂元的妻子跟着他在天峨工作了十七年,至今仍是人社部门的一名普通干部。县委一位常委提出:嫂子兢兢业业这么多年,不给实职,给个副科待遇总可以吧。韦桂元不同意:“干好工作是本分,县委书记的老婆,讲点奉献是应该的。”
亲人沾不上县委书记的光,有时还要受委屈。韦桂元的女儿大学本科毕业,考上了下老乡的公务员。韦桂元找到女儿,给她打“预防针”:“在天峨,本科算是高学历了,假如以后乡里面提拔你,或者哪个单位调你到县城,我都要压下来。”女儿不满:“我靠自己的本事也不行吗?”“不行,只要我在天峨,就要避嫌。”女儿尽管很生气,却又体谅父亲,索性辞职,跑到了一家企业工作。
然而,县委书记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对此,韦桂元曾有锥心之痛。2012年,天峨发生水利系统腐败窝案,县水利局多名领导干部都牵涉其中。
韦桂元公开承认,出现这样的事件,是自己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做得不够。他要求全县结合这起案件开展自查自纠和警示教育,并语重心长地对干部们说:百姓始终期盼我们都是“大青天”,我们不守住清廉,怎么面对百姓?怎么面对党?
后来,自治区党委集体约谈县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于春生提出,纪委也要成为干部之家。韦桂元听后用“振聋发聩”形容自己的感受:要是早发现、早提醒,这些干部也许就不至于滑落深渊。
从那以后,韦桂元对自己、对干部们的要求更严格了。每一年天峨县委的一号文件,必定少不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韦桂元全力支持县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让县纪委多做教育提醒的工作;县委总结县检察院的做法,在全县铺开“职务犯罪预防四级网格化管理”;县委动员老干部发挥监督作用,发现问题直报县委书记……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韦桂元把谷文昌的这句话送给全县的领导干部,要他们时刻保持“心中有戒”,时刻保持清正廉洁。
全国百佳
草木枯荣、花开花谢,红水河两岸四季更替,每年都有不同的鹅黄嫩绿,姹紫嫣红。2015年的春天仿佛来得更早一些,还没到立春,柳条就开始抽枝,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嫩芽。
对于已经在天峨工作了十八年的韦桂元来说,这一年的春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就在日常的平静之中,一个悄然的惊喜降临在韦桂元头上。年初,韦桂元根据组织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被编入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第三支部。学习快结束时,党校通知第二天有重要会议。1月12日,韦桂元与200多名县委书记一道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尽管早已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但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来时,他心里仍涌动着惊讶、激动和兴奋。
更大的喜悦在半年之后。6月30日,经过层层考查、遴选,中央组织部时隔20年再次对102名优秀县委书记进行表彰,韦桂元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第二次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
半年内两次得到总书记接见,两次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教诲,韦桂元心潮激荡、备受鼓舞。他说,这是自己终生难忘的经历。回到天峨,“一线指挥部”“一线总指挥”“四有”“四个人”……这些词语不断在韦桂元的脑海里翻腾。
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同韦桂元站在一起的由二百人变成了一百人。一回到天峨,韦桂元就必须站在十几万人的最前头。他在思考,怎样才能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把天峨推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天峨还很贫困,最重要的是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要把天峨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唯有更加勤奋努力,更加夙夜在公。”思考良久之后,韦桂元更加明确了方向。他决心坚持生态发展战略,奋力实现生态养生旅游、生态特色农业、生态美丽乡村、生态开发扶贫大提升,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内生力、后劲力。
他对县里的领导干部说:唯有干在实处,才有美好未来!我们要咬定青山,矢志不渝,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让美丽幸福的天峨成为振翅高飞的“天鹅”!
天峨的提升行动在短时间内就初见成效。河池(天峨)贵州(罗甸)跨省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列入自治区左右江振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三个百万、两个六十万”生态农业产业实际上已经朝着“四个一百万”的目标优化结构,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仙人桥景区等生态旅游项目正在提质进档加快推进。
发展的成果要惠及群众,让群众共享。天峨县库区移民收入倍增计划、移民创业工贸园、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西卫生县城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惠民项目纷纷启动。
更为喜人的是,生态开发扶贫重大项目——天峨县扶贫生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被列入2015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这是天峨境内投资额仅次于龙滩水电站的第二大工程,总投资超过42亿元。韦桂元浪漫地憧憬:“这项试点工程,加上即将修通的高速公路,将为天峨插上另一翼翅膀,届时,请看腾空起舞的天峨!”
这是美好的前景,无疑也是崭新的征程。把“干在实处”奉为信条的韦桂元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再次出发了。新的奋斗会创造怎样的辉煌,红水河将作见证,实践和历史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