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硬战,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的体现。从去年9月到今年6月底,钦州市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查办案件778件。
这是一把利剑,斩断了基层党员干部伸向群众利益的“黑手”,741人受到处分,1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这是一剂良药,为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者猛药去疴,问责处理2298人,60个机构和2179人退出违纪违规款4498.5万元。
“在这次专项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蛀虫’被清除,还百姓朗朗乾坤,赢得了党心,赢得民心。”钦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潘瑾兴说。
毫不手软,拍“蝇”零容忍
——钦北区纪委通报23起村医骗取“新农合”基金问题;
——灵山县8名村干部因低保领域违纪受处分;
——钦州市纪委通报3起农村危房改造领域违纪案例;
这些通报,释放了严格执纪的强烈信号……揭开一层层面纱,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变质成为吞噬群众利益的“苍蝇”,让人十分震惊。
已有20年党龄的黄中东,原任钦南区康熙岭镇民政办主任。2014年强台风“威马逊”横扫钦州沿海,康熙岭镇受灾最严重的50户,每户将获得政府最高两万元的重建补助金。
这样的救灾款,黄中东竟然“雁过拔毛”,他指使该镇横山村党支部书记邱永裕,向获得补助的部分农户收取3.35万元“好处费”私分。黄、邱的劣迹被群众举报,如今东窗事发双双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蝇贪成群,其害如虎。“这些镇、村党员干部贪腐行为,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必须清除。”潘瑾兴介绍说,从去年9月开始,钦州市已查处类似案件77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41人,1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创新机制,清查全覆盖
“新农合”、扶贫等民生领域资金,都是容易被“苍蝇”叮咬的“唐僧肉”。
这是一起令当地群众十分痛恨的窝案。
2008年7月起,财政部门将中央“农改厕”款24万元拨付到灵山县佛子镇卫生院账户。当年底,时任该院院长的徐君裕和副院长李秉贺,勾结大坡村等4个村支书,假冒农户签名、盖手印私分了13.53万元。
“这类案件涉及的领域、人员多,范围比较广,我们创新办案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上下齐抓共管迅速了打开局面。”钦州市纪委副书记黄宗旺说,办案人员紧紧盯住村“两委”、基层站所和扶贫工作队干部“三类”人群,对历年信访举报的线索进行大清理、大起底,在全市范围开展“精准核查”。
这次核查,是钦州市管党治党的重要措施。共排查出问题线索1044件,接受信访举报856件,并建立市、县、镇三级纪委办案机制,大大提高了查办效率。
警示和震慑,也是专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专项工作以来,钦州市先后在媒体通报了112批次典型案例325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526人(次),促使60个机构和2000多人主动交代违纪违规问题。
强化监管, 肃纪“无时限”
拍“蝇”专项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基层组织正风肃纪的永远课题。
妻子、儿子、父亲、姐姐、姐夫……这些家庭成员,却被劳邦联利用为虚报贪污补助补贴的“亲友团”。
劳邦联原是灵山县檀圩镇茶亭村党支部书记,他利用自己兼任村动物防疫员的便利,长期以亲友名义虚报国家能繁母猪补助2950元。同时,他还伙同他人共同向申请低保、危房改造补贴的农户违规征收各类款项13万多元。
“这件事情都过去两三年了,没想到还是受到查处。”劳邦联竟对调查组这么说。
“拍打‘苍蝇’的行动,没有‘既往不咎’,更没有‘过去时’。”潘瑾兴说,钦州市以去年开始的专项工作为起点,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机制,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站授权监督模式,镇、村两级监督网络不断织密。
目前,钦州市已将城乡低保、“新农合”、危房改造、扶贫等10多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授权给全市的244个基层党建工作站,对群众反映、网帖曝光的镇、村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及时监督,有效延伸了监督触角。
此外,钦州市、县(区)纪委还先后20批次组织306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特邀监察员等开展巡查调研,为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言献策,有力促进“两个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