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广西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名将,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 1895年5月25日台湾被割让后,台湾民众公推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唐景崧内渡后,同年6月刘永福被公推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但他三拒总统印,以抗日盟主的身份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在四个多月艰苦卓绝斗争中,给侵台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4642人阵亡,刘永福终因清政府不予援助,最后弹尽粮绝,内渡大陆。1902年,刘永福任广东褐石镇总兵。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不久告老怀乡。1917年1月病卒于钦州。
刘永福雕像
临终遗言
1917年1月,经历了国家与民族忧患的刘永福在极度悲愤中磕然长逝,享年80岁。刘永福临终遗言写道:予起迹田间,出治军旅,一生惟以忠君爱国为本。无论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图报称。故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虽幸战绩颇著,上邀国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职,居武臣极地,亦可谓荣矣。然予心惕惕,终不以官爵为荣,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现今国事日危,外强虎视。若中政府不早定大计,任贤选将,练兵筹饷,振起纲维,各省督军不知和衷共济,竭力为国,以救危亡,因循坐误,内乱交作,蛮夷野性,必乘机入寇,割据瓜分,亡国奴隶,知所不免。吾今已矣,行将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儿曹均已成立,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优美之国。若不能见用于时,亦宜将予之遗嘱,遍告当轴名公,求其入告大总统,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手而颂太和。
刘永福虽然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却能挺身而出,抗击外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他却能做到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可见其清廉品质。
开仓济民
刘永福一生中非常爱兵爱民,不论是对战死战场的战士家属的抚恤,还是年慌时期对街民的救济,其故事无不传为佳话。民国初年,钦州大旱,农田失收,地主有谷却积屯,致使无米上市,米店关门,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灾民流离失所,携男带女,到处行乞。刘永福看到灾情严重,立即吩咐家丁,打开自己粮仓,提谷碾米,在钦州盐埠、三婆庙、大拱桥、沙坡等处,各安大铁锅一个煮粥,施粥救济,另备有碗筷食盐,任由灾民吃饱为止。民间盛传:“年冬失收冇使慌,肚饿去找三宣堂。”
亲民爱民
刘永福从越南返回祖国后,刘永福率黑旗军来到钦州,“对被遣散的、有劳力的黑旗军士兵,每人发放安家费白银百两,权作谋生之计;对年老体弱者,则把他们养起来。”刘永福在钦州盖了一座名为“三宣堂”的公馆,来安置黑旗军的烈士遗孤和老人。刘永福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亲民爱民的一生,为民请命、爱护战友、敬重人才、兴办实业、关注民生,深受百姓爱戴。民间盛传:“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冇如刘大人。”
诫子书
刘永福一生戎马倥偬,戒子重教,晚年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儿孙立下的《诫子书》中写道:人生在世,如遇极不难之事,何妨以难视之。即遇极难之事,当以不难视之。
著名诗人田汉参观三宣堂赋诗
(1962年4月)
古越崇雄有故枝,渊翁风骨自雄奇。
守台岂敢辞金印,抗法争先举黑旗。
垂老不忘天下事,岁荒常恤里人饥。
至今龙眼飘香处,犹似将军系马时。
(根据刘永福纪念馆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