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昌(公元1747-1806年),字伯求,号鱼山,祖籍钦州长墩司雅乡(今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马岗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进士,殿试及第,入翰林授编修。曾任会试同考官(录取进士的官),旋改任户部浙江司主事,后调任刑部河南司主事,诰授奉政大夫。他诗文、书法甚为精通,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等著作。
冯敏昌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文化积淀较为丰厚。他少年时,父亲大多时间在外求学,但是“严君储书一万卷”,为他博览群籍提供了条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名师宿儒教导下,冯敏昌刻苦勤学,广泛阅读经、史典籍,为今后为官与成为诗人、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冯敏昌自进官场,一直为官慎勤、廉洁奉公。在任礼部会试同考官时,凡私事求见者,一概拒绝。而经他录取的贡士,都是当时知名的儒生,他推荐参加殿试的,绝大多数考上进士。任刑部河南司主事时,竭力奉公。碰上疑难案件,必慎重审判。“每阅案,多至漏下,不以成谳为因循。若必求有生之路然,务得平反而后已”,绝无以权谋私、行贿受贿之事。晚年,他还著文抨击广东书院与广东的吏治武备“弊坏百出”“罄竹而难书”。他指出,“吏黠民遭蠹,官贪政自苛”,极力反对贪官污吏。对和珅贪腐和排挤陷害他人十分憎恨,他自己在朝中也受到和珅的排斥,屡遭陷害。
他一生关心教育,关爱乡人。在书院主讲时,冯敏昌对生员、学者谆谆教导。对家乡的儒学、书院常挂心间。钦州城南明朝所建的回澜书院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他回乡见状,倡议集资修缮,使它得到继续使用,为地方继续培养人才。在京期间,倡建“廉本堂”,为同乡赴京赶考提供住宿方便。曾有乡人十余任在京去世,他极力筹措,倾囊倒箧,运送棺柩回乡里安葬。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冯敏昌恪守孝道,在京城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赤足露脚,哀恸不已,以致昏迷咯血,差点丧命。回乡后,在父坟旁结庐守孝素食三年。母亲去世,亦守孝三年。
1806年,冯敏昌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他一生清贫,没有什么钱财留给家人,但他把宝贵的文学著作和忠贞家风遗馈子孙。(钦州市纪委监委 根据《话说老钦州》等资料整理)
冯敏昌雕像。(梁友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