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始元六年,西汉政府召开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贤良文学之士,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是否废除的问题展开辩论。西汉宣帝年间,桓宽对这场辩论进行整理,形成了《盐铁论》。
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匈奴的和战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面对外敌的攻击威胁,应继续进行积极的武装防御,这是强国固本、自卫克敌的必需和根本。他以大禹治水为例:“昔夏后底洪水之灾,百姓孔勤,罢于笼臿,及至其后,咸享其功。”大禹治水,老百姓与洪水搏斗,非常劳苦,疲于抬筐挖土,而后代却享受到成果。建立功业就要有这种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决心:“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亦不会有收获。
中华民族饱经患难,漫长岁月里,先哲们深深体会到成就事业之艰难。《尚书》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堆九仞高的山,就算只剩最后一筐土石没倒上去,仍然意味着失败。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好比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诗经》很深刻地指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真正能有所成就之人,必是具有坚忍不拔之毅力、纷扰不烦之耐心、贞固不变之气质、不屈不挠之精神的人。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青年时就树立了“朝碧海而暮苍梧”,穷尽祖国河山的壮志。他22岁开始首游,不计行程、不避寒暑、不惮虎狼、不畏艰险,白天旅游考察,夜间则“就破壁枯树下,即燃脂拾穗记之”。清代学者杨名时在《徐霞客游记序》中写道:“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
30多年的游历考察,途中徐霞客曾数次遇盗、几度绝粮,遭遇挚友病故、仆人席卷行囊潜逃等变故。面对漫长的旅程和不如归去的劝说,他的答复是:“吾荷一锸耒,何处不可埋吾骨耶?”这是何等的坚定与勇气。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是一种砥砺,希望人们不忘初心,如此才能始终拥有矢志向前、攻坚克难的定力和动力;亦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慎终如始、不可逸豫。回顾历史,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导致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庸无道、吏治腐败,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信道不笃,中途变节,少有不失败的。历史反复证明,要想永远风华正茂,就一刻也不能自满,丝毫也不能懈怠。
从九原板荡、风雨如磐的历史深处走来,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奋进,在一往无前的壮阔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永葆初心本色,在推进广泛深刻社会革命的同时,也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反复告诫全党要警惕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小切口、大作为,吹响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
十年磨一剑。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执政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清醒坚定,无私无畏,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非但没有衰减,反而愈加气贯长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百年奋斗的10条历史经验之一,要求“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深刻阐述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对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必将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