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钦州市区东南面(今白石湖西北),保存有一座古桥,为砖石结构的双拱桥,名为州官桥,始建年代不详。经钦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邓家庆测量:桥身长9.7米,两边桥引各8米,全桥长25.7米,桥高5.5米(至水面),桥面宽2.5米,为双拱桥,桥拱跨度3.3米,桥拱顶端至桥面(厚度)1米。
这座桥梁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当年钦州是属于廉州府(今合浦县)管辖的一个州,钦廉两地往来的主要道路中,州官桥是必经之桥,桥下是钦江的一条支流。出钦州城区经州官桥往东的道路,沿线还有大石古、油路以及大番坡、犀牛脚、船厂等许多南部沿海村镇。州官桥,顾名思义,应为官府牵头搭建。大概由于山路崎岖、河渠阻隔,人们往来时有困难,当时的州官为了方便群众,沟通城乡,便筹集资金,征集民夫,以官办民助的形式,平整扩建了道路,并修建了此石桥。多少年来,来来往往的人们,途径这坚固的石桥,都怀念那位勤政爱民、急子民之所急、想子民之所想、为人民办实事的州官,因而人们亲切地把这座桥叫州官桥,以作永久的纪念。
清光绪年间,知州李(受彤)因见州官桥已经残破,群众过往不便,即倡议并带头捐资重修,此举深得民心,得到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的赞同,也捐巨资,从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从而带动了一大批文武官员、州绅(如颜锡光等)及社会上有识之士,纷纷捐资赞助。该桥重修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动工,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落成。
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曾在距离古桥约1公里的沙港村中一处竹林下发现了重修古桥的《重修州官桥碑记》石碑,“碑记”载有具体捐款名单,其中有“刘三宣堂捐银……”,“钦差太子少保……冯捐钱……”等字迹,前者即代表刘永福,后者则代表冯子材。证明当年此桥重建曾得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的大力支持。
大抵一心为民办事之官多为清官。无论是最初造桥解民出行之忧的那位州官,还是顺应民意重修桥梁的清光绪知州李受彤,抑或深明大义、慷慨解囊的刘冯英雄,身上无一不闪现清正廉明的光辉。
当年钦州知州李受彤在筹集资金完成重修州官桥建设项目之后,用立碑的形式,对相关财务开支进行了明白公示,体现其分厘不贪的廉正胸怀。
资助重建州官桥的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其忠廉正气尤为令人佩服。
“身虽贫乏,然一介不轻取,如有财囊橐稍裕,则资助贫乏,在所不惜。”这是《冯宫保事绩纪实》对青年冯子材的介绍。这种豪爽正直、轻财重义的品格,成为其严格自律、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重要因素。
冯子材还为子孙留下遗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话语虽短,足见其廉洁家风家教。
举世闻名的纸桥之役结束后,刘永福从越南带回一件珍奇的战利品——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首领李威利的头发。法国人知道后,专门派人携重金到三宣堂企图高价买走这撮头发。刘永福不为重金所动,对来者严词训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在刘永福故居“三宣堂”内,至今仍保留着有名的“拒贿庭”,刘永福正气拒贿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刘永福临终前,不忘教戒后辈:“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这种忠贞爱国、清廉为民的精神和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具体写照。(钦南区纪委监委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吕岳整理)